以蓪草髓芯所片下的蓪草紙製作的大型花卉(攝影/蔡聰挺)
新竹市文化局5月17日在圖書館大廳舉行蓪草重生記者會,將這一種幾乎快被人遺忘,而曾經是新竹市重要產業的蓪草紙,重新喚醒人們的記憶,現場並邀請到當年將蓪草髓芯,以特殊的工具片下長長一條蓪草的前輩,當場示範。其中一位前輩表示,她7歲開始學會作蓪草紙的工作,那一把刀是她10幾歲時買的,目前已70幾歲,所以它們已超過一甲子的歷史,但目前一樣發揮它們的功能。
蓪草不是草,它是屬於五加科的灌木,又稱為通脫木、花草,它有一個巨大的白色髓芯,最中心的部份還有一個有空洞的木柱,據相關記載,它除了用以製作蓪草紙、花材之別,還有醫藥用途。經過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研究,以電子顯微鏡成像,發現髓芯是由單壁之薄壁細胞所構成,髓細胞呈蜂窩狀。它是蓪草儲存養分及水份的地方。蓪草的莖最外面有一層厚厚的外皮,採收之後要立即以直徑與髓芯差不多大小的竹子或木棒將髓芯打出,立即曬乾,才不會發黑,失去純白的顏色。
取出並已曬乾的蓪草髓芯,再以特殊的設備用人工一片一片片下來,因為蓪草髓芯的特性,可以作為畫紙或工藝用品之用。此次新竹市文化局在一樓琉璃畫廊及二樓美的隧道所展出的「蓪草重生-被遺忘的文化瑰寶重現風華」蓪草藝術創作展,就有很多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創作以及原住民小朋友的體驗,還有國內外有關的研究及相關記錄。更難得是現場的示範,包括片蓪草紙的過程、蓪草紙花的創作方式,讓參與的記者及民眾,得以更深入的了解蓪草這一種很特殊的植物。
而這一次的展出內容有些是國外相關研究單位所提供,雖然受到片取蓪草紙大小的限制,都很小巧精緻,很多都是當時由廣州一帶的畫家所繪畫,而被外國人以禮品或伴手禮方式,帶回國或寄出國的作品,非常雖得,而有些則以新媒材的方式,被外國藝術家用以創作,就有很大的空間。總而言之,它是一種很奇特,而被國外研究的植物,例如美國的博物館、英國皇家邱植物園等,而國內也正由重修後的關帝廟與地方有志之士,結合社區營造等資源,將設立一處有關蓪草產業及相關文物、文獻保存機構,值得期待。(攝影/蔡聰挺)
圖一、片下蓪草紙所加工製作的蓪草花。
圖二、取下的蓪草髓芯。
圖三、取下蓪草髓芯之後的蓪草皮質部份。